我是郭物,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求学期间,被西域考古著名专家林梅村教授《丝绸之路考古》课程所吸引,从此爱上了丝路枢纽之地——新疆。1999年毕业后,我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向所领导申请到新疆队,至此,一头扎入新疆和丝绸之路历史和考古的浩瀚大海。
2006年4月,为了配合建设西大寺保护工程,他第一次来到北庭故城,这是他与北庭故城的第一次相遇。2011年4月至5月,考古所新疆队与吉木萨尔县文物局,对北庭故城进行了考古发掘和钻探,郭物再次来到这里。当时郭物负责外城东城门钻探工作,寻找岑参曾经送别武判官的东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代诗人岑参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描述的就是北庭的风景。虽然遗址的内外城核心建筑都已消失,但四周城墙的轮廓、护城河和壕沟一直都还在,残垣断壁诉说着古城的兴衰。站在“东门”遗址,就好像在与大文豪岑参对话,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2018年起主持挖掘新疆北庭故城,从2018年到2020年,郭物率领团队发掘了七千多平方米面积,2022年又有一新进展——发现“悲田寺”,故城遗址格局日渐清晰。“在北庭故城,天山为静,古城耸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绝域地欲尽头,孤城天遂穷”,由此,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座古老而伟大的城市遗址。郭物说。
如今,他已经在发掘现场度过了四个年头,四年厮守,相知相惜,故城早成了故人,郭物眼中,一个土堆,一枚钱币,都像故人的轻声耳语。北庭故城常给郭物一种时空交叠的错觉,让他不禁浮想,同此北庭,共此明月。
在郭物眼里,北庭故城是奇迹,是宏大厚重的历史,“北庭有厚重的内涵,期待考古发掘出图更多的资料。考古工作就是通过发掘实物史料寻回尘封的记忆,启发后人的智慧。北庭考古以实物证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畅通。”以北庭为核心的城市体系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链接东方与西方、草原与绿洲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是展示中华文化灿烂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认为,一方面需要持续做好考古发掘工作和保护展陈工作,用更多客观的、有说服力的遗址和文物来延伸历史轴线,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另一方面,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就北庭历史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广泛地发掘和阐释,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北庭学的内涵,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把北庭故城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址保护好、传承好。这都是郭我的愿望,也是他对国家考古的呼吁。
在北庭故城的发掘过程中也有除郭物外的很多考古学家、考古技工等,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一心投入发掘故城的工作中,为新疆考古、甚至是中国的考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考古工作就是通过发掘实物史料为人类寻回尘封的记忆,启发后人的智慧。北庭考古将以实物证明汉唐时期,特别是唐代时期中原王朝在新疆的有效统治和丝绸之路的繁荣畅通,宋元时期仍在高昌回鹃和元代的管理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发现和研究对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新疆社会的民族团结、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新疆考古工作,期待着郭物和北庭故城带给我们更多惊喜。